发布时间:2025-07-05 07:57:00 阅读: 54次
朝鮮戰爭形勢極為嚴峻。
戰爭之初,朝鮮人民軍長驅南下。
僅僅兩天之後,南朝鮮政府部隊指揮部和美國使館、軍事顧問團相繼撤出漢城南下。
30日,南朝鮮軍的漢江防線開始崩潰,朝鮮人民軍渡過漢江向南挺進。
在快速突進的朝鮮人民軍中,就有毛澤東應金日成的請求,成建製交付給朝鮮人民軍的兩個師。這兩個師的戰鬥骨幹都是在中國戰場上久經考驗的老戰士,戰鬥力很強。
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把殘餘南朝鮮軍和部分增援美軍壓縮到了東南部的釜山地區,眼看就能把對手趕進大海。
然而,隨著戰事不斷地向南推進,人民軍的補給線遭到了瘋狂的轟炸,後方供應線延伸過長,人員、食品以及武器彈藥基本斷絕,部隊已經接近戰鬥力的極限。嚴重的隱憂使金日成統一朝鮮的計劃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更為凶險的是,麥克阿瑟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大膽決定,組織強大的美軍部隊在仁川登陸。
9月15日,美軍以美第十軍屬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及炮兵、坦克兵、工兵部隊等共7萬餘人,在260餘艘艦艇、近500架飛機配合下,在朝鮮海岸仁川登陸,攔腰切斷人民軍補給線。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港登陸
正麵洛東江戰線的美軍、南朝鮮軍10個師亦於9月16日開始沿釜山至漢城線實施反攻。朝鮮人民軍立刻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
28日,美軍、南朝鮮軍占領漢城,29日,進抵三八線,10月1日,南朝鮮軍在襄陽地區越過三八線。
金日成意識到戰爭即將發生逆轉,立刻派遣內務相樸一禹攜帶有他和外相樸憲永聯合簽名的求援信來到北京,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
以下是金日成、樸憲永聯合簽名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的求援信函的內容:
敬愛的毛澤東同誌:
您對於為自己祖國的獨立解放而鬥爭的朝鮮人民深切地關心,百方援助,我們謹代表朝鮮勞動黨,衷心地感謝!
現在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我們朝鮮人民解放戰爭的今日戰況,是在美國侵略軍上陸仁川以前,我們的戰況不能說不利於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擠入於朝鮮南端狹小的地區裏,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美帝軍事威信極度地降低了。於是美帝國主義為挽回其威信,為實現其將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調動了駐太平洋方麵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於朝鮮時間九月十六日,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後繼續占領了京城。目前的戰況是極端嚴重的,我們人民軍雖然對上陸的敵人進行了極頑強的抵抗,但對於前線的人民軍已經造成了很不利的情況。
戰爭以來,敵人利用約千架的各種航空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後方,在對敵空軍毫無抵抗力的我們麵前,敵人則充分發揮其空軍威力了。各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掩護下,活動大量機械化部隊,我們受到的兵力與物資方麵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後方的交通運輸通信及其他設施大量地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敵人登陸部隊與南部戰線的部隊已經連接一起,切斷我們的南北部隊,結果使我們在南部戰線的人民軍,處於被敵人切斷分割的不利情況,得不到武器彈藥,失掉聯係,甚至於有一部分部隊則已被敵人分散包圍著。如果京城完全被敵人占領,則我們估計敵人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們的各種不利條件,則敵人的企圖是很可能會實現的。要保障我們的運輸、供給以及部隊之機動力,則必須具備必要的空軍,但是我們又沒有準備好的飛行師。敬愛的毛澤東同誌,我們決心一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我們一定要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隻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我們向您提出以上意見,盼望即予指教!
敬祝健康!
金日成 樸憲永
一九五○.十.一於平壤
在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的第二天,毛澤東緊急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進行討論。除任弼時因病未出席外,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都參加了。會議一直開到天亮,參會人員對出兵有兩種不同意見,周恩來支持毛澤東出兵的想法。此前,周恩來曾多次提到,中國應該幫助朝鮮,甚至說要同美軍作戰,並且公開表示:“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金日成、樸憲永緊急致函毛澤東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圖為求助信影印件。
10月2日,麥克阿瑟發布了全線向北推進的命令。
當日淩晨2時,毛澤東指示東北邊防軍的高崗、第十三兵團司令員鄧華,邊防部隊應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並就派遣軍隊入朝作戰一事草擬了一封致斯大林的電報。毛澤東表示,中國決定用誌願軍的名義派一部分軍隊到朝鮮境內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誌。
動有可能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第一,靠幾個師的兵力很難解決朝鮮問題,主要是指同美軍作戰沒有勝利把握,敵人可能迫使我們後退;第二,這樣做極有可能導致美國同中國的公開衝突,結果蘇聯也會被拖進戰爭,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極其嚴重了。於是,中共中央的很多同誌認為,對此必須謹慎行事。當然,不出兵援助朝鮮,這對於處境極為困難的朝鮮同誌來說是很不利的,“我們自己也強烈地感覺到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派出幾個師的兵力,而敵人又迫使我們後退的話,這必將導致美國同中國的公開衝突,同時我們的和平建設計劃必將遭到徹底破壞,而國內的很多人將會對我們表示不滿。因此,目前最好還是忍耐的態度,暫不出兵”。毛澤東建議,朝鮮應該改變鬥爭形式,轉為遊擊戰爭。但毛澤東又表示,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這是我們的初步電報。毛澤東還想派周恩來和林彪赴蘇聯同斯大林討論此事,並報告中國和朝鮮的局勢。
兩份電報,直接關乎中國出兵朝鮮的重大決定,為何出現全然不同的結論。一天之中,毛澤東的態度為何如此不同?
據相關學者考證,曆史上確有這兩封電報。但前一封電報沒有發出去,原因在於電報起草後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多數人認為,出兵朝鮮非同兒戲,應該謹慎行事。
3日,南朝鮮軍隊在東海岸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了15公裏。美國軍隊也在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的指揮下,越過了三八線,向北推進。
三八線是毛澤東考慮出兵還是不出兵的底線。“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9月20日,毛澤東在審閱修改周恩來轉告金日成對目前朝鮮戰局意見的電報中指出:“我們認為你的長期作戰思想是正確的。朝鮮軍民的英勇是令人感佩的。估計敵人在仁川方麵尚有增加可能,其目的在於向東延伸占領,切斷朝鮮南北交通,並向三八線進逼。而人民軍必須力爭保住三八線以北,進行持久戰方有可能。因此,請考慮在堅持自力更生長期奮鬥的總方針下如何保存主力便於各個殲滅敵人的問題。”複電還提出一些具體建議。9月29日夜,周恩來向毛澤東報告:“美帝國主義已在公開表示將進軍三八線以北。從倪誌亮27日電看來,三八線北已無防守部隊,似此情況甚為嚴重,敵人有直趨平壤可能。”
3日淩晨1時,周恩來緊急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
越過三八線,實際上是美國的既定軍事目標。從目前美國方麵已經解密的材料中可以看到:9月27日,杜魯門已經給麥克阿瑟發出了正式的命令:“你的軍事目的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為達此目的,授權你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包括兩棲登陸和空降或地麵行動。”
印度方麵很快就把中國的態度轉告了美國和英國,但是美英兩國顯然無視中國的立場和態度。當中國的警告傳到美國後,一向輕視中國的美國最高決策者們,並沒有把這當作一回事。杜魯門甚至懷疑,周恩來的警告可能是一種宣傳策略。美國國務院遠東問題專家亞曆克西斯ⷧ認為,周恩來發出的信息“無疑含有極大的虛張聲勢的成分”,隻是出於謹慎考慮,他建議在三八線以北隻使用南朝鮮軍隊,聯合國的空軍和海軍提供軍事支援。艾奇遜則認為,周恩來的聲明是蘇中試圖迫使聯合國撤軍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對於中國的決心,美國決策者做出的決策是:萬一“在朝鮮的任何地方發現中共公開或秘密部署的主力部隊”,隻要“有獲勝的機會”,仍可以繼續行動;但是,除非得到華盛頓的授權,否則不得對中國境內的目標采取行動。顯然,美國認為,中國不會出兵朝鮮。他們不了解毛澤東,更不了解毛澤東一旦下了決心,就會以鋼鐵般的意誌去行動。
周恩來後來的回憶,也講過中國出兵朝鮮的底線問題。他說:“當時,我們發表政府聲明,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進逼鴨綠江,否則,中國決不能置之不理。美國不聽。這時,我們再次警告。除這兩次公開警告,我們還正式通過印度向美國提出過。當時,印度相信我們的警告,勸美國要謹慎。美國不聽,一直進逼鴨綠江,逼我們到牆角,我們才進行抗美援朝。”
10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10月8日,中國方麵已經獲悉:大批美軍越過了三八線,第二天,麥克阿瑟發出了向平壤進攻的命令。中國所設定的不出兵朝鮮的底線已經被美國突破,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已經不可能了。正如彭德懷後來所回顧:“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台灣問題,成為促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出兵朝鮮的又一個重要的決策因素。
在蔣介石敗退台灣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本以為台灣隨時有可能被共產黨人攻克,然而朝鮮戰爭爆發,使一切都改變了。杜魯門認為他不能承受失去台灣,因為這樣一來,這個地區的人們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會感到西方的勢力正在下降。於是,他派遣駐紮在蘇比克灣的第七艦隊到朝鮮參加戰爭,途經中國台灣時,他們派出29架飛機,駐紮在中國台灣和大陸海峽之間,並以此提醒毛澤東,我們不會容忍大陸對台灣的進攻。毛澤東對戰爭的考慮,是美國在朝鮮的戰爭絕不僅僅局限於朝鮮,而是對北京共產主義政權的破壞。
對戰爭的突然爆發,中國政府在最初幾天除了進行新聞報道以外,並沒有發表正式宣言或聲明。而對於美國將在台灣海峽采取的武裝行動,中國則立即提出嚴正抗議。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幹涉朝鮮內政和入侵中國領土台灣,嚴正指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將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他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發表聲明,強調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中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29日《人民日報》的社論以及隨後的各民主黨派的聲明,全都把攻擊的矛頭集中在美國對台灣的軍事舉動上。直到7月中旬,全國的抗議活動都是把台灣問題擺在朝鮮問題之前。
當毛澤東指責美國撕毀“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時,的確表明了他心中的憤怒。自國共內戰開始以來,美國至少在表麵上保持對中國內政不幹預的立場。在中國革命取得全麵勝利的時候,為了分離中蘇,杜魯門1月5日的講話甚至透露出美國將放棄台灣的信息。同樣,中共雖然宣布了“一邊倒”的方針,且與蘇聯結成了政治同盟,但並沒有斷絕與西方國家的聯係,也沒有存心針對美國采取任何特殊的外交行動,毛澤東需要保留與美國人周旋的外交餘地。然而,美國對台灣海峽的行動毀滅了毛澤東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夙願,使解放台灣的計劃功敗垂成。對於毛澤東來說,解放台灣是他前半生可以為中國做的最後一件大事。而美國對台灣的行動,在毛澤東看來,就等於是對中國宣戰。
在這樣的局勢和判斷下,中共領導層決定:即使缺乏蘇聯方麵提供空中火力掩護,中國也決意出兵援助朝鮮。
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人民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同時,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應朝鮮勞動黨、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保衛中國安全的需要,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命令。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
10月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沈陽召開軍以上幹部會議,16日又在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彭德懷司令員傳達了中共中央出兵參戰的決策。
和誌願軍入朝作戰的任務,並根據朝鮮戰場的敵情、地形和我軍裝備情況,確定第一個時期,采取“陣地戰與運動戰配合”的作戰方針,先組織防禦,然後再配合朝鮮人民舉行反攻。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軍和炮兵第八師、高射炮兵第一團,分別由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處跨過鴨綠江,向預定戰場開進。23日,炮兵第一師和炮兵第二師第二十九團、工兵第四團(後改為第十四團)、第六團(後改為第十六團)相繼入朝。
#血戰長津湖#
————
何楚舞:軍事小說家。已出版作品《野槍》《黃金彈殼》《流彈的故鄉》《捍衛者》《我的抗美援朝》等作品。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榮獲第五屆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