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林,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文藝世家,爺爺尹子斌是河北梆子的老生演員,姑姑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尹月樵,父親尹柄正、母親程雲曾經是中國海員文工團的男女聲領唱,年輕時紅極一方。 從小生長在這樣的藝術家庭,使得卓林對藝術具有天生的領悟力和表現力。
“文革”期間,全國都在學唱八個樣板戲,還不到10歲的卓林,戴上從鄰居家借來的狗皮帽子,披上父親的大衣,手裏拿著媽媽的教鞭當鞭子,表演《打虎上山》那段,將楊子榮演得惟妙惟肖,往往引來一院子的人觀看。
有一天,父親的老朋友黃楓到卓林家裏,這位老朋友正是著名笑星黃宏的父親,黑龍江省著名的曲藝表演藝術家。黃楓見卓林小小年紀對說學逗唱這麽感興趣,就決定收他做徒弟,教他山東快書。70年代,山東快書比相聲受歡迎。卓林學了一段時間後回家,剛好碰到部隊到哈爾濱招文藝兵。按卓林的說法,那時候,當文藝兵在東北不亞於現在的超女,能考中就意味著要出名了。
也許因為意義重大,參加考試的人都很緊張,考場氣氛很嚴肅。本來陪哥哥去考試的卓林,被在現場的黃楓看見,點名讓他說段山東快書,調節一下氣氛,可是沒想到,最後哥哥博林沒有考取,卓林卻無意中被選中了。就這樣,1974年,15歲半的卓林入伍,成為武漢軍區空軍文工團的一名專業文藝工作者,正式開始了人生中的藝術生涯。
1975年,覺得自己舞台表演不夠成熟的卓林,向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拜師學藝,一年後,表演功力有了很大飛躍。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們審美趣味也在發生改變,山東快書漸漸不再流行,相聲取而代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門類。好在說相聲對於卓林不算什麽難事。再說,卓林不僅嘴皮子利索,唱歌、器樂方麵的天分也極高。
1983年,由於部隊改編,卓林被調到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在南京期間,他曾經以業餘選手的身份,參加過江蘇省專業歌手大賽,結果拿了最高獎。得獎後,卓林被歌舞團歌唱隊隊長一把拽到身旁:“沒想到你這小子,唱得比說得還好!”
卓林的聲音條件和樂感確實很好,小時候家裏進進出出的黑龍江著名歌唱家,也讓他從中學了些唱歌技巧。聽過他唱歌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郭頌、閻維文、戴玉強說過,卓林不唱歌真是浪費了!
卓林也不是沒想過唱歌,90年代他錄過4張唱片。“我曾經一度想改行,嚐試著唱電視劇插曲。但歌星太多了,我想自己真正能給大家帶來歡樂的還是說相聲。”卓林很快就認識到了這點。
堅定了這個決心後,卓林想方設法研究相聲表演形式的多樣化。2004年春節晚會上的《如此指導》,他便將自己最擅長的語言模仿和歌唱融進相聲,博得各方好評,演出大獲成功。他創作的《常言說》、《總也追不上》、《新兵老兵》等,都是很多相聲演員經常演出的節目。
“有些人不希望打破傳統相聲的格局。但不打破舊的相聲,那永遠都是別人的。”對於相聲,卓林是主張適度創新的。他認為相聲的表演形式受演出場地的限製,在小劇場裏,觀眾可以安安靜靜地聽演員抖包袱,在大的舞台,不增加一些手段就很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為了更多地把快樂帶給部隊官兵和廣大觀眾,2001年,卓林還自編自導自演了10集輕喜劇《阿蛋的故事》,講述新兵蛋子剛入伍時發生的一係列趣事。雖然目前還未公映,但據說反映不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